當前位置: |
與山水同在
    發(fā)布日期:2021-08-17
有些山水,不僅僅是風景,而是豐碑。
——題記
一
當我在井岡山遇見一叢叢紅色的花時,是在10余年前單位組織的一次活動中。
花的名字真好——映山紅。沒有哪個名字能比這更貼切、更形象了。我們去的時候,正是4月?;t映山,云霧繚繞,山嵐間還有大片綠意蔥蘢的竹林。
我想,它應該叫毛竹。忘不了那篇課文《朱德的扁擔》。毛竹做的扁擔挑起的何止是糧食,它挑起的更多的是希望。如星星之火一般,燎原中國大地——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從這里點燃的。
五百里井岡,群峰聳峙,小道蜿蜒。忘不了的是茅坪那八角樓的燈光,耳畔響起的是黃洋界的炮聲隆隆。滿山的映山紅靜靜地開放著,是它在告訴我們,1928年4月,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,與朱德、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。正如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前言中所寫:“井岡山,中國革命的搖籃……井岡山斗爭,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。”
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瞻仰大廳,紀念碑上鐫刻著15744位烈士的名字。而長眠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,還有3萬多位無名英雄。這些名字、這些數字,昭示了革命的悲壯與不屈。
他們長眠在這片花開映山的峰巒間。當我們走在每一個舊址、每一條小道,品嘗一碗南瓜湯、小米粥時,都能感受到有一種目光跟隨。那是一種欣慰的、勝利后的目光。穿越時空,那些英靈一定看到了今天已然幸福生活的我們,以及今日巨變的井岡山。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(chuàng)建90周年的時候,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“摘帽”。
二
2017年11月底,我們從寒冷的北京飛赴暖意融融的閩西。那是魯迅文學院組織的長途社會實踐活動。
閩西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(fā)祥地。1929年12月28日,在這里召開的古田會議,標志著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,規(guī)定了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宗旨、無產階級性質和打仗、籌款、做群眾工作等三大任務。
在古田會議紀念館,我們看到了毛澤東的塑像,右手執(zhí)筆,似乎正欲寫下文字。紀念館還展示了賴坊協(xié)成店的舊照及部分復制品。該店距古田會議會址約有1000米。1930年1月5日,毛澤東就是在協(xié)成店寫下了不朽名篇——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。一場燎原的大火燃遍全中國,開始了改天換面的革命洗禮。
長征就是從這里開始的。美國著名作家埃德加?斯諾在《西行漫記》一書中,有一句關于長征的話:“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,一直到遙遠的陜西北道路的盡頭為止?!边@個“福建的最遠的地方”就是——長汀縣南山鎮(zhèn)鐘屋村,它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。
我們邁入鐘屋村觀壽公祠。1934年9月30日,中央紅九軍團在此實施戰(zhàn)略轉移,邁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步。手撫“紅九軍團長征出發(fā)地”的石碑,眼前幻化的,是那么多熱血的青年和少年。一轉身,他們走向了遠方,炮火中的青春是那樣勇往直前,很多人在炮火中倒下,連名字都不曾留下。
我們靜默在松毛嶺無名烈士墓前。松毛嶺戰(zhàn)役是紅軍長征前的最后一仗,也是異常慘烈的一戰(zhàn),萬余名無名紅軍戰(zhàn)士犧牲在松毛嶺,為紅軍戰(zhàn)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時間。嶺上松濤陣陣,草木葳蕤,村落里的人們生活靜好。這些,就是對英靈的最好告慰吧。
三
當沿途的窯洞不斷映入眼簾,尤其當那座標志性的建筑——寶塔出現時,車廂里頓時響起了文友深情的朗誦:“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,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……幾回回夢里回延安,雙手摟定寶塔山……”
那是2018年3月底,中國冶金作協(xié)組織采風活動,我們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。這里,是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的第一站。1935年10月,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(zhèn),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(fā)點。
延安革命紀念館用大量的雕塑、實物、圖片、文字還原了當時的場景。我們不僅參觀了仿制的“延安新市場”,“見到”了毛主席騎過的小青馬,還看到了用馬蘭草制成的馬蘭紙。
走進楊家?guī)X、棗園,在毛澤東、朱德、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舊居,那窯洞里的簡樸物什,那一張張舊照片,似乎感覺主人只是暫時不在家,我們再等一等,就能和他們相聚言歡。一回眸,棗園的院落里,一株梅花含苞待放,似乎正等著主人回家。
活動后,我感慨地寫下了一首詩歌《延安的梅花》:“……當我在紙上寫下‘延安’二字/棗園的梅花就開了/花朵的香氣像一尾魚兒……香氣里的鹽分與鈣質/讓一種叫作小米的作物蓬勃生長/讓馬蘭草做成的紙張寫滿了閃光的文字……”
站在寶塔山下,仰望山頂的寶塔,我們開始一步步實地拜謁。與其說是塔,倒不如說它更像一盞明燈,給黑暗中的中國指明了方向。山腳下除了鱗次櫛比的樓房,還有那條靜靜流淌的延河水。它見證了炮火紛飛的舊中國,也親歷了山河換顏的新中國。
2019年5月7日,隨著最后兩個貧困縣延川、宜川脫貧“摘帽”,延安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!
四
有些山水的名字不僅僅是地理名詞,還是內心的虔誠之所。因為那些英名寫進了山水的肌理紋路,那些山水也因這些英名而更加厚重深情。
他們,與山水同在。
站在建黨百年的節(jié)點回望,100年前的誓言錚錚,言猶在耳;100年后的步履鏗鏘,行穩(wěn)致遠;100年間的那些英名、那些壯烈的故事,已經化為血液、骨骼、鈣質和鹽分,成為信仰的內涵與支撐。 (中國一冶集團 湯 暉)